广东汽车工业难掩病痛 亟待自主创新
“十五”期间,汽车产业渐成广东支柱产业。据海关最新统计,广东汽车出口总额全国第一,广州轿车产量全国第二;以广州为领军的广东汽车工业,近几年的产量、产值都以50%左右的速度增长,成为广东九大工业产业、广州三大支柱产业中增长最快、最耀眼的亮点。然而,专家指出,未来5年,广东汽车业要想实现质的发展,其根本是提高研发能力、培育自主品牌。
沿着10多年前“市场换技术”的路径,广东汽车工业的规模和产量一路扩张。但耀眼的成绩已难掩长期以来技术缺失之痛。有专家指出,广州汽车工业核心技术完全依赖合资外方,经营风险过于集中。目前的汽车新产品特别是轿车,全部要靠引进国外技术和产品;绝大部分零部件企业设计开发能力也不强,多数企业选择了引进国外技术,汽车工业科研开发投入不足。
汽车配件业同样面临产量高而技术含量低的窘境。据统计,目前广东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家共有350多家,广州白云区已经成为广州市最大的汽车与零部件销售市场,佛山现有汽配企业169家,投资总额68.78亿元,初步形成顺德、南海、三水、禅城4个汽配产业的集聚发展区域。然而,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,广东的汽车零部件进口以高技术关键部件为主,量多且增长快,而出口则多为技术含量和价值较低的汽车通用零部件,呈现出进口部件技术含量高、价值高,而出口部件恰好相反的特点。
业内人士认为,按照国际汽车业品牌发展经验,一个成熟的汽车自主品牌的研发,一般要求企业达到200万辆的生产规模,10亿美元的固定资产投入,10亿美元的运转费用,同时还需要8000到1万人的技术研发队伍,约30个实验室,且平均两年能开发一款新车等。虽说这并非必然规律,但“巴西模式”不乏借鉴意义———巴西的汽车工业发展也很快,但因为没有自主研发能力和自主品牌,到目前为止仍不过是一个大加工厂和销售市场而已。如果遵从以上经验,那么,广东汽车工业也许仍然要在“市场换技术”的路上前行,通向自主品牌之路依旧漫长。
汽车工业发展的关键是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零部件,自主创新的车轮将载着企业迈向自主品牌之路。目前,中国汽车业的三大三小有些已经借“十一五”之机开始积极备战自主品牌,“上汽”的新5年战略提出形成自主品牌经营体系,达到200万辆整车规模,其中包括60万辆自主品牌车,同时含有将近4万到5万辆新能源车的目标;“一汽”集团同样将目标定在200万辆,其中自主品牌100万辆。广东汽车工业在合资道路上,能否超越“市场为先”的理念,迈向自主创新、自主品牌之路,这是一个重大挑战。
|